理解力變差了。雖然看過《激進市場》也知道哈伯格稅,但看完白皮書還是不知道the space是在幹嘛,可能因為我在crypto一直沒接觸這部分。
不重要的題外話。我一直以為Matters Lab團隊是港台背景為主,但發現只有簡體版。https://wiki.thespace.game/introduction-to-the-space/the-space
疫情擴散至今,也開始有不少朋友從確診到痊癒。每日確診數字增加固然恐慌,但除了加法也有減法,疾管署資料好像看不見每日解除/痊癒人數?
JK Rowling又因為聲援對跨性別提出質疑的學生而被指責。有人說她是TERF(排斥跨性別的女性主義者)。
我不曉得JK Rowling是不是女性主義者。TERF倒是個一言不合就貼上的標籤。TERF排斥跨性別女性被視為「女性」,倒不是從根本上排斥跨性別。
印象較深刻的是她諷刺有文章標題特意用「有月經的人」(people who menstruate)替代「女性」,而被視為攻擊跨性別女性。
在這派觀點裡,子宮(月經 - 生育)是女性的重要共同經驗。藉由共同經驗,「女性」的性別劃分得以維持一致性。例如,衛生棉價格/課稅,放到性平脈絡討論。生理的成長經驗,進一步形塑女性的生命史。
男性被排除在女性之外。前者雖然可透過「痛」去嘗試理解「生理痛」,但女性不會贊同男性會因此真正意義地明白何謂「生理痛」。在(這一派別)女性主義,雖然女性不等於子宮,卻是必備條件。
若將「女性」拆成「有月經的人」、「會/能懷孕的人」、是否受女性的文化訓練等等,會使人們看不見女性受到的結構性壓迫。他們認為。
定義問題可能要交由分析哲學家處理,但女性倒不需要先是哲學家,才是女性。(男性亦然)
第1點可做但很難。成本結構是商業秘密,缺乏強制力要求公開成本計算方式。無法控制藥商/通路商只能賺3成,或員工薪水只能付36k。第2點可介入。第3點與第2點不衝突,但有違台灣自由市場做法。
兩年前,台灣要推自費醫材價格上限,避免被坑殺,輿論卻認為醫材多樣,民眾有權付更多取得更好產品(可自行Google)。快篩試劑亦然。生產商成本利潤/品質敏感/生產管控/品牌效應,都不同。按理可延用上述說明。
前天吃過晚餐,想著最近傳染率大增,拐進附近藥局想詢問實名篩幾點開賣。未料有現貨,就這樣買了一組回家。
原來現在買實名快篩已經不用排隊。
政府配給賣100元/件,商業售180元/件。難怪大家都喊180元貴。如果有22k,誰要出32k呢?大概是這個意思。
我也覺得貴,以及口罩和酒精都很貴。每天出門上班都得消耗,日積月累也是一筆錢。這都是疫情來臨前本不需要的開銷。
台灣最初賣270元,就像在赤道國賣羽絨,總有些人想備著,但不可能普及。無論周轉率考量、採購量大小、競品(國外生產商也會查看當地競爭品少,價格就會抬高),都是原因。單從供需,台灣就無法與單日過萬例好幾個月的國家比價。
1. 問題是多高才是合理的高?2. 醫材商/通路商是否有聯合拉抬價格行為?3. 政府是否必要介入壓低售價?
記事。
1. LUNA機制是讓UST接近美金1:1。UST出事,一定是棄LUNA(無限增發通膨)而不是保LUNA。購買前要讀說明書。
2. 因為UST講求要1:1,當開始偏離時,就會引發恐慌。不同的是其他幣價跌20%也不至於會大恐慌。因後者並沒有比較基準,也不做承諾。
3. 出事時Binance & FTX關閉提領。交易所平日超賣,若發生擠兌,就乾脆暫停提領。無法提款造成大家原地砸盤,價格墜落。持有者恐慌,轉進交易所,繼續砸。交易所則在取得真正的幣,彌補自己的超賣空缺,才再開放提領。極端例子如Netlix記錄片《別信任何人:虛擬貨幣懸案》,交易所根本沒有存量。
4. 所有貨幣皆是信用憑證,鈔票作為一種債卷,亦是如此。只要質押率未達百分之百,剩餘的流動性皆能影響信用。然而,若當質押率百分之百時,不能使用的貨幣缺乏其存在的意義。
5. 即便是法幣,1台幣=1台幣,也僅有在物價維持不變時才有意義。
納粹主義的元素並非僅有「反猶」,也包括種族主義與優生學,這些都影響納粹德國對性別(女性)、性向(同志)等等的態度與行動。
當俄羅斯說Zelensky是納粹時,僅僅用他是猶太人不可能反猶,是不足以反駁的,因為納粹並不只有反猶。更何況在納粹德國,的確有猶太人從中幫忙。漢娜鄂蘭就提過這點。
烏克蘭語言政策允許正規教育教學裡,出現烏克蘭語和歐盟國家語言,其他排除。明顯針對國內很大一部分的俄羅斯語使用者。烏克蘭國族主義嘗試在語言和文化上去俄羅斯化。這的確是針對國內特定文化圈的排擠。
但就像我肯定自己的母國有種族主義,我也不會認可他國侵略。這並不足以合理化侵略。與此同時,也不應該為挺一方,而無條件忽略語義。
當「反猶」壟斷「納粹」的危害,正正是輕視了「納粹」對世界的危險。
台灣未觀測到新月,到採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觀測,也選擇提前至5月2日。
觀測新月並決定開齋節日期屬當地宗教司職責,甚至會互爭主體,不需要遵循哪國的判斷。台灣穆斯林人口以外來移工為主(主要是印尼),選擇讓印尼人與家鄉同步,也是可理解。
因疫情之故,今年台北清真寺關閉,改至臺北行旅廣場進行祈禱。必須攜帶小黃卡(至少兩劑疫苗)、體溫不超過37.5度和戴口罩。
幾年前,台北車站大廳能否坐人引起討論。許多粉專翻出開齋節當日人潮,來說明這是如何的不可取。但他們不會註明,這是一年一次的情景。
柯文哲市長任內,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活動轉移人潮。雖然有點像是「讓台灣人看不見就能解決問題」,但是在我去過現場後,亦是相當有心思安排表演(大家要求也不多)。雖然去年停辦,但在今年共存氛圍下,與其他場合相同而復辦,沒有特意排除。
在台灣,好幾次被同事問「馬來西亞何時過年?」。初時不解何意,畢竟絕大部分國家都遵從1月1日為元旦,後來才明白是指「馬來人何時過年」。
不過當大家問「何時過年?」時,真正想知道的,其實是何時歡慶最主要的節日/連假。
華人重視過年,以「何時過年」理解其他文化,只是直覺反應。
穆斯林更看重的是一個月齋戒後的開齋節。
齋戒月期間,日出時不得進食。宗教意義上,具有反省和自制的目的。開齋節活動大致與華人過年相近,家人團聚、親友拜訪等。
以前去拜訪朋友會避免首日,因為理論上,開齋節的首日並非固定。
開齋節是以能否觀測到新月為準。按標準,新月仰角必須超過3度,太陽和月亮的距角(elongation)必須超過6.4度。在現代工業社會,觀測似乎只是形式上,畢竟前一年印好曆,公私立機關能事先安排。不過就在今年,原定5月3日的開齋節,突然宣布觀測站提前觀測到新月,馬來西亞、印尼和汶萊宣布5月2日為開齋節。
新加坡宗教司以未能觀測到新月為由,不與鄰國同步,維持5月3日開齋節。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和印度亦在同日。
馬來西亞圖像/社運人士Fahmi Reza發行在BSC的NFT。
事緣王室總是趁人民對政客不滿之際,介入意圖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。前些時候,蘇丹公開展示一副國會坐滿猴子的畫作。Fahmi Reza 諷刺你也是其中一個。然後就被送去警局問話了。
註:人物為飛天小女警(Powerpuff Girl)裡的反派Mojo Jojo。
Matters前期作者清議有兩篇談俾路支,解讀上比較官方(不一定是巴勒斯坦的官方)。
中國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經濟活動,對當地民族主義者而言,就如跨國公司在以色列開出的巴勒斯坦開墾區設廠一樣。當權者覺得是發展經濟,在地者視為協助二次殖民。
1940年代印度-巴基斯坦分治,俾路支是第一個強硬要求獨立的地方,隨後被巴基斯坦併入。70年代,投入議會選舉取得地方政府聯合執政權,訴求自治空間,以「分裂罪」被軍事鎮壓。部分學者(如Salman Rafi Sheikh)覺得俾路支民族主義者是在此之後,才從謀求自治空間、提升政治地位,一部分變成獨立運動。
與中國建設有關的瓜達爾港(Gwadar Port),無論是來自中國或巴基斯坦其他省份的勞動力移居,改變人口組成,勢必又影響俾路支本地人口,並進一步降低政治地位。2002年以後,俾路支當地即陷入更新一輪的衝突。無論是武裝組織的攻擊,以及巴基斯坦情報局在當地的綁架與謀殺。
不過,即便是俾路支民族主義者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,甚至不同的激進武裝組織做法也不同。這之間,又存在巴基斯坦以伊斯蘭和旁遮普人(Punjabis)為主的結構,以及俾路支的執政精英、民族主義者的角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