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後就有感於人性的多面和複雜。有時希望人可以非黑即白,希望可以說「嘛,他大體是個好人,我尊敬喜愛他言行的一切」或「這傢伙爛透了他講的話我都不要聽」。
但事實上,活著就是要一次次面對矛盾。他人也好自身也好,陽光的部分和陰暗的部分。
#關於書的各種 震驚發現
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的原著我真的是嘗試了好幾次都不行
就覺得作者語氣輕佻誇張
不喜歡文筆吧 影響到故事本身我都看不進去
今天碰巧遇到一本中文版 結果!
覺得流暢舒服了很多
好像可以看下去了 而且會覺得「哇難怪這麼多朋友推」
譯者也太棒
掌握多種語言還有這種好處xD 難讀的書換個譯本說不定會不一樣
中島敦寫的故事也太震撼了吧!
天。
#關於書的各種
終身活在他人評價裡,韓國人的「恨」來自奉行儒家傳統?
本文摘自《一山三虎》,原篇名為〈首爾 V〉
===
#關於書的各種
有興趣找來讀讀
===
在韓國,要討論快樂就不能不提「恨」(han,한)的概念。我看過對「恨」的各種描述:壓抑的怨恨,無助的憤怒,單方面的憎恨,或無休無止的委屈。最奇怪的是,韓國人並不想消除這個感覺。「恨」之於韓國人就像 hygge 之於丹麥人,「恨」無所不在,無法掌握,所有人都理解,也接受這是韓國人固有的一部分。和丹麥人對 hygge 的看法一樣,韓國人也覺得「恨」無法翻譯。
「在韓國,人人都來干涉你的生活,總是別人在作主。你應該這樣做,你那樣做不對,他人無時無刻在評估你的行為,到最後你會變得非常敏感。有時我對自己的評價可能跟別人對我的評價有出入,我可能覺得一切都好,但別人認為我的生活很糟糕。
「韓國人非常需要社會認可,證明自己成功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家人。許多東亞人更在乎別人如何衡量他們,我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儒家思想。」
看到布魯姆先生的推薦,也順手找來《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》,還真夠短,兩篇而已,蘇格蘭和愛爾蘭,很快就讀完了。😄
「愛爾蘭的美帶給我們的,較之激動和驚嘆,更接近與醫療或鎮靜作用。世上有這樣一種人(不是很多),開口講話固然需要一點時間,但一旦開口,便以沉靜溫和的口吻講得妙趣橫生——愛爾蘭多少與此相似。」
好期待去看看。
超級推薦這部啊啊啊啊!大家!!
“以朝鲜著名学者丁若铨(1758-1816)流配兹山期间,在当地编纂鱼谱的往事为叙事主轴,讲述了他与当地人张昌大的友谊,并借二人的对话与经历来阐述导演自身对理想社会的设想。”
黑白歷史類,風景超美。覺得整個敘事節奏很舒服,娓娓道來,兩小時不知不覺過去,看完心中沈甸甸的,像撈到巨大的魚那樣充實、感謝。
https://www.imdb.com/title/tt14371900/
https://movie.douban.com/subject/30409439/
每天都是新的一天